马方业:未来中国的数字藏品将在合规的条件下走出有中国特点的发展之路
谈到数字藏品,不能不先谈谈NFT。相信大家都会对下面有关NFT的几个奇葩例子所震撼:
一双袜子的卖价可以高达16万美元?
推特创始人的5个单词(“just setting up my twtter”)竟然拍出了250万美元的价格?
加密艺术家Beeple数字作品《First 5000 Days》作为NFT在佳士得拍出了6934万美元(超4.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
2021年2月始至5月不足3个月的时间里,NFT迎来了自己爆炸式增长期。在这段时间里,NFT每周的交易量超过200万美元,到了5月份,大型NFT项目的总市值增长高达2000%,热度甚至超过了DeFi。有意思的是,近日大热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也出现在了NFT世界里。
有权威数据显示,如今全球NFT的市场规模已超过了260亿美元。
NFT就是这样的“泡沫”,就是这样的“霸气”或“霸道”。不过,理性细想,尽管“泡沫” 不少,但就我个人看来,NFT,代表的却是一种新认知,表达的正是一种新逻辑,本质上恰是一种新物种。
2017年以NFT形象与形态出现的“加密猫”的短期火爆,一度令NFT概念迅速出圈并走进了社会大众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此后“数字资产”的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以比特币以太坊为首的同质化的加密数字币。 而诸如门票、游戏装备、道具、艺术品等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分割的资产通过NFT即Non-Fungible Token 形式同样变成了新型的区块链数字资产。
NFT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为创作者提供强大的工具作用,他们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通证化并进行加密签名,进行有效交易,可以从作品的不断增值和买卖中获得收益。所有交易都是在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约执行,真实性都可以通过加密验证,可以防止欺诈和剽窃行为。同时,NFT 作为一种自定义比例的收入权益凭证被出售,让原作者保留部分的经济收入权益,创作者享有对作品微调的权利。即使出售作品后艺术家也有权对作品进行修改。NFT具有可编程性,背后的代码是数字世界的原生产物,一个艺术品NFT不仅代表了艺术品背后的所有权,也代表了艺术品背后的权责和归属问题。除了加密艺术品和游戏之外的用途还包括知识版权,用于图片、视频、博客、音乐、艺术品等数字内容作品知识版权中。创作者可将一件作品多种不同权益分割成多个 NFT进行出售。
未来,一切皆可NFT 。也就是说,未来物理世界每一样东西,在5G甚至6G等技术的映射下,都会在数字世界中出现对应的数字孪生体,而这些数字孪生体也会有对应的NFT作为产权标识。NFT的前景极其广阔。
任何新生事件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NFT市场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现实的问题与风险考验:
一是政策风险:比如国内蔡维德教授甚至直接认为,NFT交易是国内是违法的。理由是,在加密数字技术圈持续火爆的NFT,虽然不是数字代币,但是它的正常运行仍需要依托以太坊系统对其进行支撑,并且也只能通过使用以太币才能完成交易。因此,它的交易方式其实与以太币或是其他数字代币别无二致。
二是,投资炒作风险。NFT 本身当前看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高风险市场,尤其是在加密收藏品领域,它能随风起也就能随风落。比如,NFT 发行后就不乏伪造者。也有发行时表面上数量有限,实则偷偷增发或者变相出新道德风险等。另外,NFT 的价格波动受到BTC的价格波动影响巨大等。
三是技术风险。区块链技术有待成熟,因此NFT资产在链上的存储成本会非常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 NFT 艺术品仍以链下方式存储。中心化储存终端最大的问题是,一旦管理它们的公司倒闭关停或服务器灭失,那么 NFT 所有者拥有的仅仅是一枚指向失效链接的代币而已。
目前从全球范围内看,主流的NFT应用生态主要集中在数字收藏品,游戏资产和虚拟世界这3大领域。由于国内强监管等各种原因,国内NFT目前总体上已由数字藏品的说法代之。
就当前国内数字藏品市场来看,互联网巨头及部分上市公司纷纷开始布局。阿里巴巴的蚂蚁链,腾讯的至信链,百度的超级链的陆续问世正代表了这一趋势。但国内该领域的发展主要还是围绕“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在展开。
同时,与国外NFT数字藏品市场相比,当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可能出于监管要求,藏品的二次交易属性是相对弱化的,创作者的版权及权益保护是强化的,功能仅限于支持个人收藏及使用或无偿转让。数字藏品及其行业还未真正找到与数字生态经济形成强力结合的切入点和发展模式,行业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今年2月8日,由腾讯牵头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服务技术框架》国际标准项目成功获得立项,无疑标志着数字藏品行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也预示着数字藏品及其行业正朝着合规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未来中国的数字藏品市场将会在合规的条件下走出有中国自己特点的发展之路,并迎来新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健康新阶段。